全国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QG)历史

全国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QG)历史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全国大联考第四次历史
    2、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试卷历史
    3、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
    4、2024全国大联考答案历史
    5、全国大联考2024历史
    6、全国大联考2024高三第二次联考
    7、全国大联考2024高三第二次
    8、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四次
    9、高三全国大联考2024第四次
    10、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
湖南省湘东九校2022年7月高二期末联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2348910111213141516答案DBDDDBCD1.D【解析】注意《吕氏春秋》记载中的“曾经”二字,即《吕氏春秋》记载的是以前的情况,不是当时的情况,所以不能确定绰萎国的存在:谭其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标注依据的是各种历史材科,但不一定都是准确的,不能肯定存在缚娄国:博罗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中没有明确的相关缚娄国的文字记载,不能仅凭贵族墓葬群就得出有缚娄国的结论,A项排除。由于博罗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中没有明确的相关缚娄国的文字记载,不能得出有缚娄国的结论,B项排除。没有确切证据的,既不能确定,也不能否定,C项排除。相近史料越多,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大,D项正确。2.B【解析】题干的意思是由于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受到学者的评判),君主不敢说自己在学商鞅、桑弘羊,但为维护统治,实际上在采用商鞅、桑弘羊的一些做法;不敢提商鞅,因为商轶是法家代表人物,是改革家,说明当时法家受到批判,且又是汉以后,当时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君主权力受到限制的问题,君主想做还是做了,A项排除。商鞅、桑弘羊在当时名声不好,但他们的一些措施被仿效,有的还“名实皆宗之”,为统治者所唾弃的结论不准确,C项排除。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可能是出于所谓的“义”“名”,即清谈,也可能是认为他们的做法不是为了百姓,故进行评判和反对;皇帝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巩同自己的统治,不一定是为了民生,如盐铁专卖是为了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不是为了民生,D项排除。3.A【解析】岸上踏歌、社日(民间祭祀土地神的节日)、踏歌女起舞都是民间娱乐活动,其中的舞、乐、诗特别是诗体现了创作者和表演者一定的文化水平,A项正确。李白诗中没有经济方面的信息,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作者是在旅游的信息,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作者参与到上述娱乐活动中,上述材料也没有反映文人都掌握了舞乐诗的技能,D项排除。4.C【解析】辽朝地域辽阁,因地制宜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相符,材料所述指的是辽的南北面官制,其体现的是辽推行不同的民族政策,这与其境内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汉化水平有关,故选C项:材料体现辽民族特色的制度,“完全继承汉人”表述错误,排除A项:“南北面官”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来分别对待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和汉人,排除B项:辽、宋、夏、金时期的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D项。5.D【解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说明人们看待商人的观念在发生变化,这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观念变化,故选D项;题干中只提“天下之士多出于商”的“变迁”这一种现象,并没有与其他现象作比较,所以不能说追名逐利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说明士人群体地位是很高的,所以不能体现士人群体地位急剧下降,排除B项;“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指商人之子通过科举制成为士人,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未被拋弃,排除C项。6.C【解析】回应型规则就是国家法律与传统乡规民约结合的产物,说明国家法律得到一定的贯彻落实,另外乡规民约在重大原则方面是不可能与国家法律对立的,A、B两项排除。在国家法律之外,乡规民约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规则,说明乡村有制定和执行一定的规则的权力,这就是自治权;由于回应型规则以及乡规民约不能与国家法律的重大原则发生冲突,国家法律适用所有臣民,自治权力是有限的,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二者治理作用的大小,D项排除。历史参考答案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