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年9月测试[新高考]历史试题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年9月测试[新高考]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3月历史
    2、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9月
    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3月文综
    4、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12月
    5、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3月理综答案
    6、2024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
    7、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2024年1月
    8、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3月测试
    9、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11月历史
    10、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1月历史
习全国Q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教学札记浪潮。然而在以北伐求统一的的革命行动中,却有外国势力不时介入。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求得全国统一,国民政府合理利用了民族主义在北伐中的作用,积极谋求国家独立统一的理性民族主义,这是北伐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摘编自李新梅《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何以能取得成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因素。(6分)(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民族主义和国民革命的关系。(2分)答案:(1)原因:南方形成相对统一的军事集团;人民渴望统一;北洋政府的暴政失去民心;北洋军阀派系林立;南方军队重视军队政治教育;等等。(8分,任答四点即可。)(2)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近代中国人民对救亡道路的不懈探索;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传入。(6分,任答三点即可)(3)关系:民族主义驱动国民革命,是北伐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民革命又进一步推动民族主义的发展。(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独立国家而言的,半封建是相对半资本主义而言的。半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近代中国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存在的。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著《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请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中国是处于“沉沦”还是“上升”状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2分)答案:[示例]观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处于“沉沦”状态。(2分)论述:政治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并未能建成一个民主共和国,而是进入到训政时期,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权,这实质上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经济上,四大家族共同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壮大,挤压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国民政府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实际上其内部派系林立,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的中央政权。综上所述,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虽然存在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离近代化的目标存在不小差距,仍旧属于沉沦阶段。(10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央苏区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加强经济建设,以满足革命斗争的长期需要。发展农业生产,是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极大地激发了中下层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粮食生产增收。发展根据地工业,是根据地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前提下,各地苏维埃政府兴起了一个大办企业的热潮。公营工业、私营工业和合作社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在闽西根据地发展起来。同时,苏区积极开展商品贸易,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和包围计划。苏维埃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根据地贸易,鼓励私营经济发展,依靠根据地群众来与苏区以外的商人开展商品贸易,源源不断地从江西、上海等地运进苏区急需的生活物资和机器设备,再发送到各地根据地。摘编自李琳《从红色文物看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材料二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旬,红军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三次“围剿”,将赣西南和闽西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四个县、区,拥有数十万人口和五万红军的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进入1932年,随着红军不断向周边扩展,到该年秋天,苏区人口已有百万以上。一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一1937)》(第八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央苏区发展经济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苏区革命得到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7分)★【23新教材·DY.历史-R-中外历史纲要(上)-QGA】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