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 历史(辽宁卷)试题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 历史(辽宁卷)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百师联盟第四次联考历史
    2、2024百师联盟高三冲刺卷二历史
第六单元1.D解析: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大量排放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D项符合题意。2.B解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含有N、P等元素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造成水体富营养化,B项正确。3.A解析:地球上的全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环境(如温度、降水、空气中O2和CO2含量等)的重要“调节器”。它的正常与否对整个生物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的生物量是极其巨大的。海洋中的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它们虽然个体小,但数量极多,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大量的CO2用来合成有机物。若环境污染导致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则会使大气中的CO2增加,从而加剧温室效应,A项正确。4,C解析: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被破坏,导致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温室效应加剧,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A项正确;温室效应影响物种的分布区域,B项正确;酸雨主要是由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产生的硫和氨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形成的,C项错误;酸雨不仅破坏土壤肥力,还影响人的健康,D项正确。5.D解析: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先污染,后治理”会让人类付出很大的代价,事实证明并不可取,A项错误;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必须减少兴建大量排污的企业,B项错误;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不会自行解决,过度消耗的资源仍需不断治理,C项错误;环境污染可能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D项正确。6.B解析:水体净化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方法是生物分解。实验前后,都要清洗实验用品,保持清洁,以便实验结果的合理及下次使用的方便,A项正确;暴雨使得水中溶解氧量急速降低,水体上下层温差大,水质变化快,B项错误;水质测定的项目包括感官性质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放射性指标,C项正确;水体改良措施需考虑水域周边环境及动植物的分布和数量,D项正确。7.A解析:淡水湖泊中出现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导致水体中N、P含量过高,A项错误;氟利昂大量逸散之后会直接导致臭氧层破坏,B项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进而会影响地球的热平衡,C项正确;大气平流层臭氧量减少会造成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D项正确。8.B解析:甲国人口呈直线增长,粮食产量直线下降,将会出现粮食短缺,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无法较长时间维持生存,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乙国人口和粮食产量增长到一定程度保持相对稳定,可较长时间维持生存,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丙国人口增长程度后期大于粮食产量的增长程度,无法较长时间维持生存,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丁国人口后期继续增长,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将无法较长时间维持生存,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9.C解析:为了保护某地的生态系统,人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A项错误;这项举措提醒人们,要重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方面,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在生态系统层次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C项正确;植树造林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增加了生物的种类,D项错误。10.A解析:外来物种常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但若某环境中原来有某种生物A导致其他生物减少,该外来物种B能捕食或者寄生在生物A体内,则生物A的减少或灭绝可能导致本地的多样性恢复(或增加),A项错误:物种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基因的不同,故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B项正确;野生生物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等,潜在价值是指人类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C项正确;对待野生生物的态度是衡量精神文明的标志,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不能对野生动物过度捕猎等,D项正确。11.C解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已威胁到生物圈,如人类的乱砍乱伐、过度放牧、乱捕乱杀等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保护植被刻不容缓,治理环境污染迫在眉睫。过度砍伐森林、选用大排量汽车、使用一次性塑料饭盒都是人类活动,这些活动都对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破坏: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减少垃圾·15·【22·DY·生物·参考答案一SJB一必修3一QG)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