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先享题·分科综合卷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语文试题)
士兵改穿与赤眉军相同的服装,在道边埋伏。第二天,赤眉军派一万人攻击冯异的前部。冯异只派少数士兵救援,赤眉军见冯异部队的气势很弱,于是全军攻打冯异部队。冯异这时才命令全军出动大战赤眉军。太阳偏西时,赤眉军士气衰竭,埋伏的士兵突然杀出来,衣服混乱在一起,赤眉军不能够再分清敌我,赤眉军的许多士兵于是惊恐溃散;冯异带兵追击,在崤底关大破赤眉军,归降的男女有八万人之多。光武帝下诏慰劳冯异说:“你虽然开始时在回溪阪垂下翅膀,但终于在渑池又奋起双翼,可以说早上失去的东西,晚上又收回来了。朝廷正在讨论你们的功劳及奖赏,来回报你们所建立的功勋。”赤眉军残余部队向东边的宜阳退去。光武帝亲自率领六军,摆好阵势等待赤眉残军。赤眉突然遇到大部队,震惊得不知怎么办,于是派刘恭向光武帝请求投降,说:“刘盆子率百万兵众投降陛下,您怎样对待他?”光武帝说:“饶你们不死罢了。”丙午(二十日),刘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多人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到东汉军营投降,献出他们得到的传国玉玺和绶带。赤眉军的兵器铠甲堆积在宜阳城西,与熊耳山一样高。赤眉军尚有兵众十多万人,光武帝命令宜阳县的厨房都供给饮食。第二天,光武帝在洛水边陈列兵马,命刘盆子君臣列队在旁边观看。光武帝对樊崇等人说:“该不会后悔投降了吧?我今天送你们回军营,我们再重新统率军队,击鼓再交战,一决胜负。我不想让你们勉强归附。”徐宣等人叩头说:“我们一出长安东都门,君臣就一起商议,要把生命交给陛下您。百姓可以与他们共同享受成果,难以与他们谋划开始的事情,因此才没有事先告诉大家罢了。今日能够投降,如同离开虎口投入慈母怀抱,实在欢喜,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光武帝说:“你是所说的铁之中的钢利部分,凡人中的佼佼者。”戊申(二十二日),(刘秀)从宜阳回京师。光武帝命樊崇等人各与妻子儿女住在洛阳,赏给他们田地和住宅。后来樊崇造反被诛杀。徐宣在故乡逝世。光武帝怜阀刘盆子,任命他当赵王刘良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得病双目失明,赏他荥阳均输官地,让他终身享用租税。刘恭为替刘玄报仇,杀死了谢禄,自己到监狱自首,光武帝赦免不杀。14.D(“对比”“王景琰不能俗气”错,七、八句又由苏轼引出王景琰来。王景琰把竹子移栽到厅堂前,见到竹子就像见到苏轼一样,诗人认为,这正是王景琰能够免于浅俗的原因)15.主要体现在“回首熙丰间,几人愧此竹”这两句中,(1分)这两句的意思是面对此竹之直节,党争中有多少人能不愧于心?(2分)这两句以反问的口吻嘲讽熙宁、元丰年间党派斗争中的投机者,反衬了苏东坡正直的秉性,坦荡的胸怀以及不屈不阿的品格。(3分)16.(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语序错误等均不得分)17.B(起死回生:使死人复活,多形容医术或技术高明,也比喻把处于毁灭境地的事物挽救过来。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根据语境,第一空选用“起死回生”。不屈不挠:形容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退缩。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根据语境,第二空选用“不屈不挠”。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不足为虑:不值得忧虑担心。根据语境,第三空选用“微不足道”。安然无恙:人平安没有疾病,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安然如故:像原来那样安安稳稳。根据语境,第四空选用“安然无恙”)18.C(“对草自身来说”放在后面,与后文衔接更紧密,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C项的“对俗世自我膨胀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指引”与前后文衔接更好,排除A项)19.D(A项,句式杂糅,将“任其被凌辱和宰杀”改为“任其凌辱和宰杀”或“被凌辱和宰杀”。B项,语序不当,将“动物可以挣扎,至少还可以逃窜”改为“动物可以逃窜,至少还可以挣扎”。C项,搭配不当,将“对待”改为“面对”;语序不当,将“动物可以挣扎,至少还可以逃窜”改为“动物可以逃窜,至少还可以挣扎”)20.①导致肥胖的因素(或原因)很多②肥胖和记忆是相互影响的③会记得已经吃过了(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21.比喻句由本体“胃里的食物”、喻体“一团空气”和比喻词“像”构成。(2分)使用比喻的修辞,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1分)写出了肥胖者“觉得根本没吃过什么食物”的感受,也表明了肥胖可能引起记忆衰退。(2分)(意思答对即可)22.【写作提示】(一)材料解读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这是一道立足于材料谈启示的作文题。材料一主要阐述古人的用药理念,古人提出“是药三分毒”的观点,在用药时注重剂量,药量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讲究适度的原则。材料二引用《大戴礼记》中的名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这句话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处事要适度,不能走极端。材料三是罗素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阐释,亚里士多德提出【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22-01-32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