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一百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高考样卷语文

2023全国一百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高考样卷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高考样卷语文一
    2、2023-2024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21ccj语文三
    3、2023-2024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语文21
    4、2023-2024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语文样卷一
    5、2024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语文一
    6、2024年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语文一
    7、全国一百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2024语文一
    8、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语文2024
    9、2023-2024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语文样卷二
    10、2023-2024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语文2
2022届全国Ⅲ卷高端精品模拟信息卷语文·教师用卷(二)、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强不息”作为古今常用的名言之一,集中体现了《周易》所推崇的人格和精神,传诵久远,影响至今。“自强不息”不仅为历代学者所重,也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恪守的信条,并不断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重大意义。《易传》是诠释《周易》的经典著作,其成书过程相当复杂。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易传》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众多治《周易》的学者渐次完成的。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易传》在诞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诸子百家的思想相互关联、相互融通。因此,《周易》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也藉由各家各派独特的话语体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命活力。《周易》经传与儒家关系密切。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班固《汉书》中的《儒林传》也有类似记述。汉唐时期的学者大都直接认定孔子作《易传》,“自强不息”自然也就是孔子之言。但结合宋代学者的相关考辩来看,又难以将“自强不息”的著作权归于孔子。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易传》的哲理,确实与儒家倡导的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孔子在论说儒家最重要的理念“仁”时,指出“刚、毅、木、讷近仁”,这正合于《乾卦》所体现的天道之“健”、人道之“强”,体现出《易传》与儒家学说在核心思想层面上的相互融通。治学方面,孔子提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明其志趣之所在,从一个侧面对“自强不息”作了具体诠释。由于孔子的言传身教,孔门后学和儒家学派一直秉持与“自强不息”相一致的品格。孟子主张在任何处境下都不应失去本心。荀子主张,不论顺从或刚强,都要不卑不元,可谓“自强”;同时还要笃行道德修养,可谓“不,息”。不难看出,儒家对君子人格的规范与“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有着密切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儒家,其他诸家与《易传》的成书也都存在某种关联。就“自强不息”而言,虽未发现他们有明确的相同表述或直接诠释,但与其相近的思想理念在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学说那里并不鲜见。例如,老子尽管一再强调“柔弱胜刚强”,其思想侧重于守静无为,但其根本目的还是要有所为、有所进取,《老子》第三十三章所谓“强行者有志”即是显证。庄子虽以法天贵真、豁达逍遥见称,但同样亦有“图南”之志。墨家认为锐意进取则“日强”,安于嗜欲则日渐苟且。法家强调事功进取,建议君王以各种手段激励臣下,从而实现长治久安。百家争鸣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也为《周易》中“自强不息”的历史语境和学术诠释莫定了基调。在这个时代,“自强不息”通常被诠释成个人处世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思想品格,《周易》中“法家则地”的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个人品格层面的意义得到进一步突出,而这又体现了从敬重天台关注人事的历史转变。(摘编自张涛《〈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强不息”这一名言是《周易》一书思想的集中体现,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B.《易传》并非成于一个学者之手,亦非成于一时,这是当前学术界的普遍认识。C.孔子运用《乾卦》阐释“仁”这一理念,体现了《易传》和儒家学说的相互融通。D.随着从敬重天命到关注人事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的价值得到了实现。【答案】B【解析】A项,范围扩大,原文第一段只是说“集中体现了《周易》所推崇的人格和精神”;C项,曲解中第三段只是说孔子论说“仁”时,其理念和《乾卦》所体现的天道之“健”、人道之“强”相合,并没有说“孔用《乾卦》阐释‘仁’”;D项,逻辑顺序不对,原文最后一段的意思是“个人品格层面的意义得到进一步突出,这又体现了从敬重天命到关注人事的历史转变”;且“进一步突出”不等同于“得到了实现”。精品模拟信息卷·语文教用二[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