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2024届高考考前最后一卷历史(新高考卷A)(新教材)答案

[学科网]2024届高考考前最后一卷历史(新高考卷A)(新教材)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年高考最后一卷历史
    2、2023-2024新高考历史最后一道大题
    3、2023-2024历史高考最后一题
    4、2024最后一卷历史
    5、2024新高考历史
    6、学科网2024年高考考前最后一卷新高考卷
    7、2023-2024历史高考前最后一课
    8、2024高考历史42题
    9、2023-2024高考历史最后一题怎么答
    10、2024高考新高考历史
6.北宋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这反映了北宋A.商业发展繁荣B.农业技术先进C.青铜俦造发达D.制瓷技艺高超7.明太祖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基于这认识,明太祖A.设立了南书房B.实行八股取士C.设置了军机处D.废除丞相制度8.据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1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有学者认为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是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上述“新作物”最有可能是A.玉米和甘薯B.小麦和水稻C.甘薯和小麦D.水稻和玉米9.鸦片战争前,福建一些地区的农民以生产土布为家庭主要副业。厦门开市后,土布滯销,这些农民转而种桑植茶,扩大丝茶的出口,这些地区的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这表明鸦片战争后中国A.独立主权完全丧失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官僚资本相对膨胀10.如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上方的字是“立宪”,下方的字是“专制”。如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戊戌变法A.推行的背景B.实行的措施C.失败的原因D.带来的影响11.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这打破了当时“男尊女卑”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陋俗,这一社会进步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C.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思想基础D.推动白话文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12.“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火爆,头戴孢角帽的鄂伦春族人在中央大街巡游的画面也登上各社交平台的热榜。热搜中的鄂伦春族,是守疆劲旅,更是英雄后代。20世纪30年代,在民族危亡之际,英勇的鄂伦春人民挺身而出,加人东北抗联,与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战斗,用鲜血保卫祖国和本民族的生存。”新闻反映的历史事件A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B.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3.日记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作者本人对历史的记忆,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是美籍华人领袖司徒美堂的一则日记,其内容见证了这是祖国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好日子,这也是我个人一生难忘的好日子,荣幸地参加大会。一千二百二十六位从普选中产生的代表在这儿聚首,要来制定一个过渡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15日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C.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D.国民经济全面调整取得了巨大成效14.“二十多年前,中国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是将分散的个体劳动聚合成了大集体的生产方式,而眼下所做的工作却正好相反。大合大分,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眼下”所经历的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B.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C.国民经济的调整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2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