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顶尖计划高三联考(一)历史考试试卷答案

2024届河南省顶尖计划高三联考(一)历史考试试卷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河南省顶尖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联考试题历史
    2、河南顶尖名校高三2024年12月
    3、河南省顶尖名校2024 2024高三10月联考
    4、河南省顶尖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数学答案
    5、2023-2024河南顶尖名校联考
    6、2024河南顶尖名校联考高三
    7、2023-2024河南省顶级名校4月文综答案
    8、河南省顶尖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化学答案
    9、河南省顶尖名校2024高三10月联考
    10、河南省顶尖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联考
贵州省联合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治国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周书中多次提到关爱百姓,根据材料“以万民惟正之供”“当于民监”“子子孙孙永保民”“应保殷民”可知,西周时期民本意识较为浓厚,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政治,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本意识,但并没有民本思想贯彻的效果,无法判断君民关系是否融洽,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项。2.A【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法家认为厉行法治才能加强君主统治,施行严刑峻法才能使国家强大,故选A项;B、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D两项;材料中法家反对“礼、乐、《诗》、《书》、善、修、孝、悌、廉、辩”等儒家思想教化,故排除C项。3.D【解析】本题考查秦代疆域扩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征百越、占珠江流域、取河套,并增设新郡,这些均反映了秦朝疆域的扩大,故选D项;A项中的“严密”、B项中的“强制”等说法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A、B两项;表中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联系的信息,故排除C项。4.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农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汉代人懂得根据不同季节来选择相应的耕作程序,由此可见,当时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天文历法发达、重农政策,故排除A、B、C三项。5.B【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书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草书讲究勾连纵横,“一气呵成且富于变化”,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6.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赋役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官府征白丁,言采蓝田玉”可以研究唐代赋役制度,“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可以研究唐代百姓生活,故选A项;材料诗歌反映的现象不能决定官营手工业衰落,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俗和区域经济发展,故排除C项;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故排除D项。7.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经济生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中的“宋哲宗时为应对极端寒冷的天气,政府将储存的煤炭卖与民众”“煤炭在铸造业、冶铁业等手工业领域,逐渐有取代木柴、木炭的趋势”可知,宋代煤炭已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故选C项;仅凭材料信息“政府便将储存的煤炭卖与民众”不能得出政府严格控制煤炭交易市场的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煤炭开采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煤炭在铸造业、冶铁业等手工业领域”的应用,这并不是农业文明的转型,故排除D项。8.B【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明神宗欲立其宠妃所生的朱常洵为太子,此举遭到朝臣的反对,且在立太子问题上斗争长达15余年,最终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由此可见,当时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故选B项;明神宗时期立太子之争并不能代表国家政权分崩离析,故排除A项;朝臣反对明神宗立朱常洵为太子,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并非民主意识萌芽,故排除C项;国家立储事宜受多种因素影响,专制权力受到一定的冲击,而不能说是制约,故排除D项。9.A【解析】本题考查请代前期监察,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官怠政根源在于当时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故选A项;康熙、乾隆时期,清朝出现“康乾盛世”,故排除B项;监察官怠政不能说明中央集权遭到威胁,故排除C项;监察官怠政并不能等同于官吏贪腐蔚然成风,故排除D项。10.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政府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清廷认为派驻使臣到其他国家去是自取其辱,说明其放不下所谓的自尊,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故选B项;清廷迟迟不肯派驻使臣到其他国家去,表明其愚味无知,并不是在坚持等的外交原则,更不是维护国家主权的表现,故排除A、C两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就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D项。【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23-26C·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