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单元综合复习与检测题(含答案解析)考试试卷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单元综合复习与检测题(含答案解析)考试试卷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增加了臣下互相猜疑,排除B项;密折制度属于封建君主专制的体现,不是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排除C项;密折制度允许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传递密折,使得皇帝对行政体系的掌控进一步加强,D项符合。故答案为D。9.选C。解析:题干材料“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即为通常所说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经历的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再结合所学可知,开眼看世界和“中体西用”局限于器物层面,A、B项与题意不完全相符,排除。维新思想属于制度、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而且是“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C项与题意吻合。民主科学虽然属于思想文化的变革,但与“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不符合,排除D项。故答案为C。10.选C。解析:题干诗词的关键语句是“口口关南有大功”、“论人应不失刘冯”,其中“关南”指的是“镇南关”,“刘冯”指的是冯子材、刘永福。结合所学可知,1883年,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1885年,清军在冯子材、刘永福(后调往台湾,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由此可知,诗中“口口”应填写“抗法”,C项符合,A、B、D项不符,排除。故答案为C。11.选B。解析: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孙中山的这一说法与武昌起义胜利后的这种情形相吻合,B项符合。黄花岗起义后,没有出现题干材料所述的情形,四川保路运动尽管涉及全国多个省区,但没有影响到这么大的范围,北伐战争进行时,孙中山己经去世,不可能“事后他还说”,排除A、C、D项。故答案为B。12.选B。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长征”、“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核心”。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所以,此处“分水岭”所指的事件是遵义会议的召开。图中①是江西瑞金,②是贵州遵义,③是陕北吴起镇,④是甘肃会宁。故答案为B。13.选D。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在会战后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双方的战事也相对沉寂”(即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再结合所学可推知是武汉会战,D项符合。淞沪会战的主要意义在于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忻口会战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A、B、C项。故答案为D。14.选C。解析: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内的主要矛盾己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故答案为C。15.选A。解析:《上海联合公报》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两国共同签署的。结合所学可知,尼克松访华及该公报的签署,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①、②符合;该公报的签署,表明美国放弃了对台湾的支持,消除了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的说法,与事实不符,③、④排除。故答案为A。16.选B。解析:题干情境反映了郑渝高铁通车后,京郑渝昆高速铁路通道将实现全线贯通,并与京广、陇海、兰渝等铁路大通道联网,极大缩短重庆及三峡库区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的时空距离,表明区域性联系在不断加强,B项符合。题干情境的主旨不是在讲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C项在题干情境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答案为B。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