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一中版)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1历史试题
炎德英才大联考(一中版)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1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8.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罗马公民才具有公民权。公元212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布著名的《安托尼努斯敕令》,规定除奴隶外,一般居民都获得了罗马公民权。这一变化A.有利于罗马人国家认同感提升B.标志着罗马法完成了法典化历程C.说明罗马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D.使得贵族与民的矛盾得以缓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卡拉卡拉颁布敕令,使一般居民都获得罗马公民权,这有利于增强罗马人的国家认同感,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罗马法的法典化历程,排除B项;材料与罗马法是否具有实用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缓和,而非贵族与民的矛盾缓和,排除D项。19.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当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将债务人处死或卖到国外当奴隶。如果债权人在两个以上时,可将债务人进行肉体分割,分给债权人。凯撒大帝颁布法律,放弃破产惩罚论,采用实物抵债,债务人通过让与自己的全部财产满足债权人。这一变化表明,罗马法A.将诚信的原则融人法律条例B渗透了自然法的思想理念C.解决了民和贵族间的矛盾D.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答案】B【解析】题干所示,对债务人的处置由沦为奴隶或处死变为实物抵债,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生命安全,渗透了自然法的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诚信的信息,排除A项;“解决了民和贵族间的矛盾”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立法过程趋于公正,并不是随意性的表现,D项错误。20.罗马共和国早期,监察官都是从贵族中选任的。从公元前351年起,监察官允许由民担任;公元前339年,罗马法律又规定两个监察官之一应为非贵族。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公民法无法适应社会变化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C.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D.国家法律体系的日渐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监察官人选的变化,由“都是从贵族中选任”到“允许由民担任”再到“罗马法律又规定两个监察官之一应为非贵族”,这表明民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提高了民的社会地位,限制了贵族特权,故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属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影响,排除。21.罗马法规定:在居民区,允许冬天在室内生火取暖而排烟于室外,允许倾倒生活污水等,但不得开设排出过度的烟雾或流出大量废水的作坊。这表明古罗马法A蕴含了一定的契约精神B.深受传统惯法影响C.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原则D.关注个体的私有财产【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罗马法规定,在日常情况下,所有人使用其物不应损害他人利益,这一规定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原则,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在题千中均未体现,故排除。22罗马帝国的法学家们认为,衡作为一种均匀秩序的原则,其概念是很不确定的,它能以不同的解释而用之于完全不同的目的,产生不同的效果。万民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有国家共有的法律”。他们意在强调万民法A.呈现出灵活性的特征B.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C,适应了各阶层的需求D.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答案】A【解析】材料中“它能以不同的解释而用之于完全不同的目的,产生不同的效果”等信息,说明万民法具有灵活变通性,具有实用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万民法作为罗马奴隶制帝国的法律,是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适应所有阶层的需求,排除C项;D项所述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23.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有侵害、欺诈、做虚假宣传等行为者,除判处财产刑、体罚刑外,还将被判定为“不名誉”。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11·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