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JJ)历史答案

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JJ)历史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框架已基本确立,社会各界对社会的救济和帮扶已获得普遍关注。救济和帮扶的水、涉及的范围可谓空前,在灾害、贫困的救济和帮扶等方面均已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救济措施和类型多样的救济机构。灾害频仍灾前社兴修水利会救济重视灭蝗完善粮食仓储尽早就地賑灾以工代賑受灾时期社会←多方筹集赈灾经费禁遏籴、劝分救济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荒年募兵流民返乡:资助口粮,返程经费,配给土地,提灾后和供生产资料,减轻赋税等时社4就地安置:无偿给予或租佃土地给流民会救济收养救济贫困人口:收养贫困人口,医治贫困病患者和埋葬贫困死者摘编自范勇、郑志强《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材料二晚清以降,出现了严重威胁社会安全的流民问题。晚清政府实施了一些救助措施如蠲缓(免征或缓征赋税)和放赈等,但苦于国家财力支绌而贫苦无业之民却愈养愈多,深感“养民无术”。一些有识之士借鉴西方国家的救济经验,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端在于“有养而无教”,并认识到“重教”在社会救济中的积极意义。当冯桂芬了解到荷兰设有养贫、教贫二局,极力主张摒弃中国传统的消极救济方式,学西方“养教并重”的积极救济方式。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门针对从前轻教养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设立工艺所“兴养立教”,将“教养并重”推向全国。摘编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救济和保障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演变,并简析其影响。(9分)【答案】(I)特点:体系完备;救灾和防灾相结合;赈灾政策多元化;政府救灾为主;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6分,任答3点即可)成因:战乱较多,灾荒频繁;统治者注重社会稳定和社会控制;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的影响。(9分,任答3点即可)(2)演变:由“有养而无教”到“养教并重”(或答:由消极救济到积极救济)。(3分)影响:推动中国救济体系近代化;客观刺激民间救济兴起;对后世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参考;利于引导国人学西方。(6分,任答3点即可)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近代以降,中华民族遭遇到天崩地解的空前危机,即民族历史上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这种危机早露端倪。早在鸦片战争以前,龚自珍和魏源等有识之士已经发现当时的盛世几近累卵。他们最先在历史领域展开对中国历史观的研究,以便寻找中华民族的出路。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盛行复古(如言必称尧舜)、治乱递嬗和循环等历史观。龚自珍和魏源立于循环论历史视域,探求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及变革求存的出路。自此而后,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西学东渐的熏染,康有为、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和孙中山立于近代西方进化论视域,进一步探究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及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变革策略。一摘编自陆玉胜《近代历史观的变革与启蒙》围绕材料中“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25·
本文标签: 高三月考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