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质量测试卷(解析)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质量测试卷(解析)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
    2、2023-2024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思维导图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圩田的形成与江南东路多江河湖泊的地域特点有关,由此可见地域特色影响农耕文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无从得出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朗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宋朝政府的行为,排除C项;圩田的修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但“水利工程保障经济发展”说法绝对,排除D项。9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河,经过十万余人(次)的辛勤劳动,终于疏通了黄河,修建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黄河下游几十个县经常被淹的土地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道。由此可见A.汉政府竭力维护小农利益B.汉朝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C,王景因治河有功受到重用D,东汉时黄河治理成效卓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黄河下游几十个县经常被淹的土地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道”可知,黄河的治理效果明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生产生活,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政府维护小农利益,治理黄河主要是维护统治,排除A项;材料与生产力水平提高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王景因治河有功而受重用,排除C项。10筒车出现前,我国利用水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技术已日趋成熟。筒车立轮的设计显然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水碾磨的影响。筒车的挹水筒利用了竹材的中空特性,而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利用竹材作提水桶、饭盒的传统。由此可知,筒车的出现A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B.促进了南北方技术的交流C推动农业耕作方式革新D.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水碾磨的影响”“南方很早就有…传统”可知,筒车的出现得益于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D项正确。筒车依旧需要水力带动,所以并未摆脱自然环境限制,A项错误;本题分别说明了南方和北方的生产智慧,但并未说明其中的交流,B项错误;筒车是对农业灌溉技术的发展,而不是耕作方式,C项错误。11.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年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约650万增长到约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当时的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人。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A.带动了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B造成人地矛盾日益激化C.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农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期,农业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促使粮食产量提高,所以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C项正确。促进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的原因是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增长”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人地矛盾日益激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12.明末以来,棚民大量涌向南方山区,大规模垦殖、种植经济作物。至清中期“流人之来益众,则棚益广,西至宁国,北至江宁,南且由徽州绵延至江西、福建,凡山径险恶之处,土人不能上下者,皆棚民占居”。棚民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是A.人地矛盾突出B生态环境破坏宾容C.高产作物引进D.政治局势动荡【答案】A【解析】明末以来,随着高产作物引入,赋税制度改革,人口增加,其中棚民多为失地农民,其涌向山区垦殖、种植经济作物,导致棚民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是明末以来的人地矛盾突出,A项正确。生态环境破坏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高产作物引入会缓解人地矛盾,排除C项;清朝前中期社会稳定,排除D项。3.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的产生,是中国古代国家集权化进程中制度性选择的必然结果。集权国家的全面介入,是小农经济得以维持的前提。但集权国家复杂政治生态的影响,又是小农经济招致破产的重要因缘之一,小农经济破产之时,也就是集权国家基础崩溃之日。”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古代A.国家与小农经济的共生关系B国家实现了对土地的直接控制C,政府非常重视农耕经济发展D.动荡与剧变是重要的时代特征3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