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解析)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解析)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大为流行,这一局面为之后董仲舒吸收各派思想,创立新儒学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说明新儒学已经形成并吸收了法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汉初的治国思想,排除C项;“趋于一致”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25.有学者指出,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不同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获取功名富贵。该学者的这观点反映出未尚A.汉武帝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C.百家争鸣存在着一定的延续D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中观点认为汉武帝的真实意图是确立儒家思想在官学与政治中的地位,但允许读书人研究其他学派的思想,说明百家争鸣存在一定延续,C项正确。A项与题干“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不符,排除;B项与题千无关,排除;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D项排除。26.董仲舒认为: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故君王要通过学儒家典籍,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各级官吏要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施政和兴办教育等多种途径完成对社会民众的教化。材料表明联中A.儒家伦理提升了官吏的执政能力B社会教化拥有浓厚的政治内涵C.社会教化能规范民众个人的行为D社会教化的原则是“三纲五常”【答案】B中【解析】材料“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故君王要通过学儒家典籍,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教化主要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说明社会教化拥有浓厚的政治内涵,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伦理对官吏执政能力的培养,排除A项;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三纲五常”,排除D项。27董仲舒修改了邹衍(战国时齐国思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三统之正黑统、正白统、正赤统之循环往复,解释历史朝代的转移。他认为,得天统的受命之王,不是继体守文之王,而是创立朝代的新王。董仲舒的这一主张A.体现了新儒学的严密性脉中哼必B.证明了王朝更替的科学性C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髓手外需D.指出了新王改制的必要性【答案】DA7年答【解析】材料“得天统的受命之王,不是继体守文之王,而是创立朝代的新王”体现的是董仲舒在论述新王改制变法的合理性,D项正确。材料与新儒学的严密性说法无关,排除A项;董仲舒和邹衍对于王朝更迭的说法都不具有科学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阴阳家思想的吸收,排除C项。28汉朝儒生提出,礼制建筑明堂为“亚”型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与此相符。明堂的这种建筑布局说明A.文献材料须与考古遗迹印证B.国家政治生活深受儒学思想影响C,儒家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D,统治阶级依靠封建礼制维护统治卡数高好【答案】B【解析】根据“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可得出这种建筑布局受到儒学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C项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礼制,排除D项。29.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丞相田蚧奏请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又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A.儒家学说受到高度重视B.儒学成为唯一的治国方略C.法家学说因此不复存在某干知后本共入士透,D.儒学以外的学说全部罢黜【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材料“又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体现的是儒家学说受到重视,A项正确。B项错在“唯一”,排除;新儒学的特征是外儒内法,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92·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