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8月)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历史试题及答案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8月)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历史试题及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0.汉初刘邦“徙齐楚大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之后历代汉帝多在即位之初为15.唐朝柳宗元(773一819)在《封建论》中认为,国家要治理得好,不仅要实行郡县自己修建陵寝时把大批关东豪族迁往关中。这一行为意在制,还要配合“善制兵,谨择守”等一系列制度。由此推知,当时A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B抑制地方势力膨胀A.唐政府面临中央集权问题B.郡县制度受到严峻挑战C推动关中经济的发展D.打破宗族血缘关系C.少数民族威胁着唐朝稳定D.吏治腐败导致政局混乱11.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州设一位刺史或州牧;唐太宗设10道,每道设16某学者认为:“科举制度在唐时尚属初创…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取士之巡察使、按察使等官职;宋太宗将道改为路,设15路。这些机构的设置旨在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可见,他认为唐朝A.强化对地方的监管B.加强中央集权A.贵族政治依然居主导地位B.科举制度尚待继续完善C.防止出现割据势力D,维护统一政权C.世家大族把持着朝中大权D.门阀士族势力受到打击12.唐初,因三省长官分开办公不太方便,于是便在门下省的政事堂集中议事。后17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来,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到中书省,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开元十一年(723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强调“祖宗之法”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治国理念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在其下增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曹以主众A.催生了重历史传承的风尚B使得宋朝制度缺乏创新性务”。这说明C.维护了大一统的社会秩序D,有利于宋初政治格局稳定A.朝廷中枢机构发生变化B.政府行政效率有所下降18.公元993年,宋朝政府规定,凡制敕有所不便者皆许封驳,依例施行之常程公事C.封建君主专制受到削弱D,宰相职权范围逐步延伸不得辄有留滞,设知给事中事为长官,以两制以上充任。后另设知封驳司,100113.唐朝科考中盛行着多种走门路的办法,其中“通榜”即先辈把自己所赏识的士人年改称兼门下封驳事。1082年,改为门下省封驳房。这些做法列上名单,录取时有时甚至可以不必看应举人的试卷,单凭谁是通榜者、谁是社A强化了宰相参政议政职能B.规范了三省制衡机制会知名之士、谁门第出身高贵,就可以预先定好录取名单。由此可见,唐朝科举C,有利于避免行政决策失误D.弱化了皇帝的行政权考试19.宋朝政府限制百姓学法律,对百姓法“常切禁止,犯者重置以法”,但“编户之内,学讼成风”,民间“尚讼”“健讼”日益普遍。宋朝“学讼”“尚讼”之风的盛行实A.尚存有举荐选官的痕迹B.导致选官制度异变质上体现了C奠定了门阀士族的基础D,仍属贵族政治范畴A.官府法律权威受到挑战B.儒家传统义利观被颠覆14.下表为有关唐朝时期河西走廊的记载。据此判断,当时河西走廊C顽劣之徒扰乱民间秩序D.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史料出处20.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司马光《资治通鉴》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朝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河西者,中国之心腹司马光《资治通鉴》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政、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据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注:扩张)西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此可知A.事关唐朝的稳定与发展B.成为中外经济交流中心A.魏晋行台职能与汉朝刺史相同B.政治制度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C.发展受到政局变动影响D.使各民族之间交融加快C.元朝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D.行省制度弱化了专制中央集权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3页(共8页)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4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