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2023-2024福州市格致中学高考喜报
2、福州格致中学2024年高考喜报
3、2023-2024福州格致中学今年高考情况如何?
4、2023-2024福州格致中学07级10届高三(2)班
5、福州格致中学2024年高考成绩
6、2023-2024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自主招生
7、2023-2024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官网
8、2024年福州格致中学高考
9、2023-2024福州市格致中学高中部有几个校区
10、福州格致中学2024高考喜报
屈原就是践行“诗言志”的典范,是中国诗歌精神的最早代表人物。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屈原为这个世界生法。他追求灵魂的高贵和人格的完美,为了理想拒绝同流合污,宁愿舍生取义,其诗歌所传递的价值观,显现强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染力屈原的《离骚》最能体现这种高贵而昂扬的诗歌精神,诗人从自己的出身、姓名以及爱好谈起,“帝高阳之苗衡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取兮,推庚寅吾以降。皇览擦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自我发现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并不断自我修行,超越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表达自己坚定的意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分,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通过《离骚》等诗歌,最终呈现出一种理想人格的典范,体现了诗歌精神的力量,实现了“诗言志”的真正价值。(摘编自李少君《“诗言志”新论》)材料二:屈原在《离骚》这首两千四百多字的鸿篇巨制之中反反复复地陈述他希望楚国美好强盛的愿望,在愿望不能实现的苦网之中,他曾设想过退而自保,独善其身:也有人劝他去国远游,另寻出路,但经过一番上天入地的追寻之后他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愿望,最后终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成之所居!”在这首长诗里,诗人用情的态度之中包含着一种狗身无悔的执着感情,即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后世诗人继承了《离骚》的这种精神,他们在诗歌中不但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理想的社会,也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爱情,从而在世上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诗篇,与“殉身无悔”的态度相联系的,就是“上下求索”的精神。屈原说:“吾令後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让太阳走得慢一点吧,不要这么快就消失;因为道路是如此遥远,我将上天入地去寻求。屈原要寻求的是什么?是能使楚国繁荣强盛的贤君贤臣、开明的政治和美好的品德。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失望的悲哀一“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阗风而继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屈原所追求的理想是最高远、最完美的,因此也是最难以达到的,但正是由于人类有了这样的追求,所以人类才有希望」最可悲的事情无过于所有的人都放弃了追求,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结尾所说的“后遂无问津者”,对整个社会来说,那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在中国诗歌里,追求的精神也被诗人们从《离骚》那里继承下来了。(摘编自叶嘉莹《(离骚),用热烈执着的感情拨动心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诗言志”不仅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的纲领”,还是中国诗歌的最高标准和不可动摇的法则。B.材料一认为,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并将情感上升为精神,对诗歌达到“诗言志”的要求和标准至关重要」C.《离骚》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精神、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坚定的意志等内容,正是“诗言志”的重要体现。D.陶渊明认为,所有人都放弃了对像桃花源一样美好的社会的追求,是整个社会最可悲也最可怕的事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慎和孔颖达都认为“诗言志”属于精神性范畴,但二人在对“情”和“志”关系的理解上,意见不同。B.“诗言志”之所以会被误解为是儒家僵化的思维结论,主要是因为“志”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C.“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寄寓了陆游壮心未遂的愤懑之情,是对屈原诗歌精神的继承。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具体描述屈原希望楚国强盛的愿望,体现他殉身无悔的追求精神。【高三10月质量检测·语文第2页(共8页)】新高考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