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高考)·历史-R-必考-FJ]二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高考)·历史-R-必考-FJ]二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绝密★启用前7.1861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高三一轮复40分钟周测卷/历史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可见,总08理衙门在近代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上)A.立足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完整B.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C.致力于中外友好和发展洋务D.促进了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8.1899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政策意见书中写道:“观清国之情势,欧洲列强于清国版图内到、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处扩张其利益线,终将改变清国地图…不得不断定清国将如彼之犹太人种,国灭而种存。合题目要求的)我国亦当预料未来情势,以作尽量扩充利益线之措置。”基于上述判断,日本1.下表是某学者对近代某条约部分条款的评价。这位学者意在强调该条约A.积极参与列强瓜分中国行动B.开始推行独占中国的政策C.利用朝鲜问题挑起侵华战争条约D.加快推行近代化改革运动评价9.“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第二条:五口通商没有对应的英国通商港口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第三条:割让香港岛中方纯粹割让期战胜的。”这一运动A.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O第六条:赔偿军费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清军的军费谁来赔付C.促使清政府土崩瓦解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知第八条:释放英国与属国被禁的军民没有对英方的规定10.1897年11月,德国借口山东巨野县群众焚烧教堂杀死教士,派遣海军占领胶州湾。1898年尔第十条:协商关税只有对清政府的要求,没有对英国的规范3月,德国与中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取得了胶州到济南的铁路修筑权。这说明A.打开了中国市场A.政治特权维护了经济利益B.山东沦为了德国的殖民地解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具有不等性C.甲午战争激发了民族主义D.义和团运动导致瓜分狂潮D.适应了资本输出的需要2.1840年8月15日,钦差大臣琦善给英方复函时,放弃“谕”“批”等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11.有学者指出:由于义和团运动盛期的民族信仰狂热和“剿灭洋鬼”的狂热都是建立在非理性长会”样式。此式旋被仿效,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从12月3日开始,照会中“天朝”基础之上,所以它们不仅在运动失败之后急遽瓦解,而且更进一步普遍堕落为极端的恐洋或崇洋。这反映了两字被悄悄取消,自后成为定例。上述变化A.表明中英两国实现等交往A.“扶清灭洋”违背现代化潮流B.义和团运动助长育目崇外心理区C.仇外心理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B.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D,国民心态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C.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西方12.1900年7月,美国总统麦金菜在写给光绪帝的信中表示:“我们派部队到中国的目的,是从D.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严重危险中营救美国公使馆。…同时,本政府在取得其他国家的同意后,将乐于以此目的3.1862年,英国公使照会清政府:“两国始终不和之缘,总由各省督抚于外国交涉事件,并无尽为陛下进行友好的斡旋。”美国总统此举旨在A.保障美国公民在华利益心守约之理”“各大吏向不存秉公尽约之意,转以条约准行之处,多方推卸,设法阻挠”,要求.维持与清廷的良好关系皇帝明降谕旨“敢有相违者,立予重处”。这表明C.获取对华侵略优势地位D.美化其侵略扩张的行径A.清政府官员昏庸不谙近代外交13.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B.地方官致力于摆脱列强条约束缚C.英国意图进一步落实在华特权D.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4.金田起义前,与金田村毗邻的界垌村地方大族经常勾结官差欺侮韦昌辉一家。其余拜上帝教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参与者也受到当地乡绅凭借“朝里有人”对其欺凌侮辱。就连时向粮官纳粮,也发生过交B.当时地方已经实行自治了田粮不给粮单、勒命重纳的事。这可说明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A.鸦片战争激化社会矛盾B.清廷腐败加重民众负担14.1905年,上海商务总会抵制美国续订限制华工的《华工禁约》时强调,如到期“美国不允将苛C.广西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例删改而强我续约,则我华人当合全国誓不销美货以为抵制”;此类行动使美国政府斟酌采D.广西经济文化更为开放5.江苏巡抚李鸿章对苏州阊门外所建题为“民不能忘”的汉白玉牌坊耿耿于怀,责问:“阊门外取改善华工待遇措施。这一历史事件说明A.商人主权意识增强B.中国近代外交进步白石牌坊何以建于伪忠王耶?”他得到的答复是:牌坊为担任乡官者所捐建,建牌坊乃是因为C.资产阶级革命彻底D.外交取得独立地位太天国的“减粮”政策。这使他深受刺激。李鸿章主政期间,苏州等地终于成功减赋。由此可知,太天国运动15.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拟A.确实推行了《天朝田亩制度》“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据此可知,辛B.推行的政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亥革命之后C.对清末地方治理起到助推作用D.重视摧毁过时的地方经济制度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1897年,清政府根据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土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工厂。这一决定旨在B.各民族实现了一律等A.进行轻重工业比例的调整C.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B,转移产能降低生产成本C.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衡D.承认各民族享有自决权D.统筹军事加强国防安全历史第1页(共4页)衡水金卷·先享题·高三一轮复40分钟周测卷三历史第2页(共4页)
本文标签:
高考模块分段测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