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绝密★启用前5.唐朝前期,御前决策会议参加者一般为五品以上官员,每日或隔日举行;唐中期以后,御前会议逐渐演变2022一2023学年上学期江西省八校高二第一次联合考试成高级官员参加的日期不固定的延英会议、翰林学上会议等。这一变化A.体现了中央运行机制的灵活调整B.是皇权对行政权的松绑历史C.说明政府决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D.使行政权与决策权分离(宜春中学、丰城中学、高安中学、高安二中、樟树中学、修水一中、瑞昌一中、都阳一中)6.甲午战后,朝廷对康有为“小变法不如大变法”的说法“本来不抱热心”。此后,德国强租胶州湾、欧美讨论瓜分清国等事件使守旧官员也奉康的观点如预言般神圣。这可用于说明注意事项:A.维新运动得到守旧力量的拥护B.民族危机加速维新思想的传播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C.西方舆论背定政治改革的价值D.列强侵华削弱封建统治的基础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7.依照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国民政府组织的考试有三大类。一是公职候选人考试,二是任命人员(国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家任命的官吏)考试,三是依法应领证书的专门职业技术人员考试。这反映出国民政府初期的考试具有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A.选拔政府机关人员的客观效果B.推动现代学校教育转型的意义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C.促进公公正选拔人才的意图D.创新现代官员选拔制度的目的求的。8.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内建设起来的抗日民主1.宗法制度不仅存在于夏、商、周时期,也被秦朝、汉朝、隋朝、唐、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沿用,成为一种民政权,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它既不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族的潜意识而代代相传。这一“潜意识”是指政,而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专政。这一观点A.分封理念B.敬天保民A.践行了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抗战方针B.标志着“三三制”原则正式形成C.等级观念D.礼乐意识C.孕育着敌后战场政权建设形式D.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逐步成熟2.他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丁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9,如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思想原则的表述。这些思想原则的提出和落实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他的学说时间恩想原则A.是思想集大成的产物B.体现无为而治的思想“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C.是古代中国主流学说D.反映汉初的社会特征1990年少鼓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3.观察以下图片:2003年“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制“五个认同”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2015年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察举制A.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B.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汉朝)2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心.适应了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需要D.有助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变为考试选拔10.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余年来,以“互信、互利、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③展”为基本内涵的“上海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科举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上合组织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考试选官式日流严密,体现州对公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公下、客观的原则于明清)A.有利形成协调合作的大国关系图中④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B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A.贵族世袭,国王任命B.皇帝提拔,直接任职C.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C.地方察访,皇帝任官D.品级评定,吏部任命D.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系4.《水徽疏律》是651年由长孙无忌主导、李绩等大臣参与,将唐太宗时期的《贞观律》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11.有学者认为,罗马法“既无法导向资本主义,也不能真正地维护法律威严,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实际并郑重说明:“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盖欲原其本情,广思慎罚故也”。这表明《水微疏律》上,罗马法也远远没有达到开启民智的程度”。该学者意在A.儒法并用,严刑峻法B.删繁就简,量刑从轻A.反对神化罗马法的作用B.要求改变罗马法的研究角度C.沿用惯,重视教化D.严惩贪官,重治污吏C.全面否定罗马法的影D.客观评价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历史第1页(共4页)历史第2页(共4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