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人识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相关法规的推动下,非洲奴隶为获得自由,必然会积极与美洲原住民通婚,从而为美洲族群的融合提供便利,故C项正确。1526年,欧洲启蒙运动尚未开始,排除A项:种植园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材料无法体现种植园经济的兴起,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并不会抑制当地原住民的发展,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13.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准确把握人物观点的能力。【解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历史剧中人物对战争的评价是创作者政治伦理观的重要反映,在当时神学垄断一切的背景下,此种剧情设计体现了莎士比亚政治伦理中弱化神权、强化王权的意识,故A项正确。B、C两项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4.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二战后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分析】由材料“东南亚一些国家…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埃及则努力发展…服务行业,增加外汇收入”可知,上述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主要是凋整产业结构,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引进外资的信息,排除B项:“发展外向型经济”并非材料中新兴国家发展的共同经验,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突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干预力度,排除D项。15.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20世纪的国际法理论,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辨析历史观,点的能力。【解题分析】由材料中“实质不等观念受到了欧洲大部分国际法学者的认可”“各国力量的不等是自然的结果”等信息可知,这种国际法观点推崇强权,强调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顺应了强权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这种观点并不是对国际法学理论的丰富,B项对材料主旨理解错误,排除;对于新兴国家来说,他们并不愿意接受这种实质的不等,并力图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实现实质上的等,C、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16.[示例]观点:历史上的中国经常进行改革,不断调整社会关系,使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单纯的否定,改革是与继承结合进行的。(4分)说明: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等改革派的支持下,基本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逐步确立。北魏时期,孝文帝推行以汉化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北宋汲取唐末五代的教训,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如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挽救宋朝统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失败。明代张居正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尤重经济改革,意在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增强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总之,改革旨在除旧布新,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需要在继承中创新,以符合历历史卷参考答案(一】第3页(共4页)。【23·(新高考)ZX·MN·历史·SD】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