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三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三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二全国©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十八)答案仅供教学使用,未经允许,严禁传播!非正规途径传播举报电话:0791一83829175。题序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DCBCBABDDDCD24.答率D解题分析由材料中仰韶文化遗存的墓葬中“男女分别集体合葬”“墓坑排列整齐”与齐家文化遗存的墓葬中出现“单人葬、相对独立的家庭墓葬群”“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与前者相比也有明显的差别”等信息可知,仰韶文化遗存的墓葬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状况,而齐家文化遗存的墓葬则反映了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的状况,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当时尚未形成“墓葬礼制”,排除B项;C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25.答案C解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不限制各学派的发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变化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时代需要,故C项正确。汉武帝的措施不利于思想的自由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统一,与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D项夸大了材料中汉初治国理念调整的作用,排除。26.答案B解题分析由材料信息“纳庸即不服正役”可知,“庸”的实行,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B项正确,排除C、D两项。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实行“庸”的主要意图,排除A项。27.答案C解题分析材料中“北宋使辽使”“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等信息,说明了以苏轼文学为代表的汉文化在幽都辽地的影响力,这反映了汉文化对周边民族的影响,故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由诗文中的“胡人”“蛮貊”等词语可知,苏辙仍存在华夷有别的观念,排除D项。28.答案B解题分析由材料中“尽快得到头春新茶”“英国组织了福州至伦敦的运茶竞赛”等信息可知,所谓“竞赛”,表面是英国商人为了抢购中国新茶而组织的,实际上是英国借此大肆掠夺中国农产品,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中国近代航海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中英两国农业交流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英国掠夺中国农产品,并没有反映英国殖民方式的调整,排除D项。29.答案A解题分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该时段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文章篇数约占总篇数的一半,这表明这个时间段《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内容的强度明显弱化,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频率越来越高,这表明《新青年》的创刊宗旨出现了重大调整,故A项正确,排除D项。“完成了中共诞生的准备工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成为新思想主要宣传阵地”参考答案(十三~十八)第16页(答案共18页)【23·JD·历史-GS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