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 高三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试卷(一)1历史(新高考)答案

NT 高三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试卷(一)1历史(新高考)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公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般商甲骨卜锌中已有“令”“告”“册”等公文雏形,西周出现“命”“诰”“誓”等王命文书,分别用于授官赐爵、发布政令或训诫臣僚、征伐誓师等重要活动。但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一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材料二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一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材料三信息是历代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事关重大。宋代在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上,除章奏、面奏等历代类似的制度外,还有其独特之处。群臣面对、臣僚章奏、经筵议论乃至士民上书都是君主了解社情民意的途径。同时政府以行政、监察系统为主,财政、司法等专门机构为辅,建立起多层多途错落纵横的政绩考察途径来丰富信息搜集渠道。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强调时效,情报的最终汇聚点,是君主所在的“御前”。一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信息渠道举隅:以宋廷对地方政绩的考察为例》(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文书制度的特点并简析文书制度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信息搜集渠道丰富的原因。(6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张荫桓的命运沉浮张荫桓,晚清大臣,数次出使海外,与多国公使建立关系网络。其为变法之先导,“戊戌六君子”遭斩于菜市口后,张荫桓遭下诏诛杀,后由于外国干涉而得以免死,转为流放新疆。最终于1900年再次被慈禧下诏诛杀于成所。下面是诏杀与营救及死后多方人士的态度与做法:“他背叛了我,现在变成了我的敌人”—李鸿章“各国公使为一位曾经出使外洋的中国大臣提出最强硬的抗议,才暂时保全了他的性命…这样一种判决,是如何的可怕”一【美】马士(慈禧招抚义和团,公开向列强宣战后)“张荫桓长期从事外交,实乃‘汉奸’‘通敌’的代表”一义和团“(应)将张荫桓一切罪名开除,赏还原衔,追予溢典”美国公使(张荫桓死后)“将张荫桓开复原官,以敦英、美两国邦交”李鸿章—摘编自徐漫《从张荫桓之死看晚清政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对张荫桓的两种态度,分析相应人士持该种态度的理由。(12分)历史第5页共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