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24年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4月)试题(语文)
郑州市2024年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4月)试题(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郑州市2024年初中中招适应性考试
2、2024郑州市中招适应性测试
3、2024郑州初中中招适应性测试
4、2024郑州中招适应性考试
5、2024年郑州初中中招适应性测试
6、郑州市2024初中中招适应性测试答案
7、郑州市中招适应性测试2024
8、郑州市2024年初中中招适应性测试试卷
9、郑州市2024年初中中招适应性测试成绩查询
10、郑州2024初中中招适应性测试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C(A项,“宋玉《九辩》所代表的忧己之作”表述错误,由材料一“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可知,并没有提到宋玉是“忧己之作”的代表。B项,“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错误,根据材料一,司马迁是就《离骚》提出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并非针对屈原的所有作品;另外,“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D项,“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错误,两则材料都提到屈原效仿彭咸投水自杀,但并未提到他是为了劝谏君主改过而自杀。)2.(3分)D(D项,“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错,根据材料二“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可知屈原求索“离忧”之路、实现“美政”之路,并非“自我拯救之路”。)》3.(3分)A(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BCD都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A只是评价屈原的文才,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4.(4分)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1分)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3分)5.(6分)不冲突。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分)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离去现实忧患”是指摆脱这种忧愁。(2分)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D(D项,“有意忽略阿Q,可见吴妈与那些喝采的人们不同,她对阿Q充满同情”错,原文“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只是阿Q的猜测,可见吴妈不是有意忽略,也没有对阿Q充满同情。)7.(3分)C(C项,“场面描写”应为“细节描写”,结合文本内容“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倒也并不十分懊恼”分析可知,阿Q没有对自己的罪行表达出忏悔之意。)8.(4分)①面对死亡来临的恐惧,“救命”是阿Q欲图自救的本能使然,这符合客观事实。②想喊“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这样的情节设置颇耐人寻味,一个面临死亡威胁的人,为什么没有说,引发读者思考,尤其是“然而”的转折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③暗含阿Q即使喊出“救命”,也无济于事,体现了鲁迅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思考。(第①②点每点1分,第③点2分)9.(6分)①小说以阿Q之死的悲剧告终,却以“大团圆”为题,二者形成鲜明对照,增加了悲剧色彩。②当时的民众不觉悟,革命不彻底,以“大团圆”为题,反讽革命又回到了原点,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③当时的社会人心离散冷漠,以“大团圆”为题,是以一个人的悲剧映射无数人相似的悲剧,讽刺社会以及人内心的扭曲与支离破碎,貌似的“大团圆”,实质上仍是吃人的盛宴。(每点2分)咸阳市实验中学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1(共3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