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考生]2024届双考信息卷·第六辑 预判高考 猜题卷(一)1试卷及答案试题(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试卷及答案试题(语文))
不得见的惆怅哀伤。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怀人之作,抒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联抚今追昔感叹别离。上句通过动作描写,借助“携酒”“共追攀”的动作,回顾与友人往昔的快乐与深挚情谊。下句写今日友人独未还的现实。“独”,流露出诗人的不舍与挂念。“看云”,表现友人的高洁不凡。“未还”,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上下句中的昔乐与今哀也形成对照,更显得昔日的快乐与今日分别的痛苦。颌联写睹物思人。上句中,山中人即指友人陈羽,暗示了友人的超尘脱俗。“半载”,半年,极言时间之久,曲折地表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松下”,写友人房子的处所。“松”在古代诗文中可称得上隐者之树,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等便是明证。故而,此处诗人特地指出友人居所在“松下”,暗示了友人高洁的品性。“三间”,写友人房屋之少,暗示友人生活的清贫,表现了友人的淡泊。“依然”,依旧之意。可惜仅是房屋依旧,而人事早非,如何不令诗人睹物思人、睹物伤怀?颈联写友人山居的环境。诗人写友人居处峰攒水绕,丹霞漫天,一湾碧水,渔矶在畔,宛如仙境,浓墨重彩地再现了友人居处如同画卷的美景。同时也暗示出友人高逸雅洁的情怀。通过文字,我们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赞赏、认可与思念。尾联进一步赞美友人,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上句中,“夏洋”历来多有争论。笔者根据“二妙”多用以称同时以才艺著名的二人或自己推重的二人,认为夏洋是当时可与陈羽比美的才子佳士。诗人由陈羽想及夏洋,由夏洋衬托陈羽,表现出对陈羽的深深思念。下句以景结情,诗人把对友人的思念与不见友人的离情融入到清秋霜叶之中,借满崖的霜叶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思而不得见的惆怅哀伤。17.(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冥然兀坐,万籁有声(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18.A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自然而然/顺其自然B摇摇欲坠/虚无缥缈C生机盎然/生机勃勃/朝气蓬勃19.BA特定;B必然,确实无疑;C某种程度的,适当的;D确定的,规定的。20.D④处前有“24小时”、“四季”,都在强调时间,后有“平凡的日子”,且都在强调幸福快乐,语境相同,诗句在④处起到勾连作用。21.①多少有点“一厢情愿”的意思(有“强制”意味即可)②又有相互督促性的技能交换(或“学习性”也可)③技能交换是否成功存在概率问题(意思对即可)22.①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②之所以大部分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③是因为其重社交而轻技能的局限性。(写出两点给2分,写出三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句子包含正确的因果关系给1分;表达准确流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作文审题及评分细则一、材料解读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平曾多次引用苏轼名句。第二层主要是苏轼的三句名言。第一句:“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含意是“治理国家要保持制度的稳定,不随意更改政策,同时不能因为怕受非议和质疑就束手束脚,不敢作为”。第二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含【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