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第一中学(贵州卷)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答案(语文)

贵阳第一中学(贵州卷)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答案(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贵阳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四
    2、贵阳一中2024高考适应性月考二各科试卷及答案汇总数学
    3、贵阳一中高三适应性月考(四)2024
    4、2023-2024贵阳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
    5、2024贵阳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一)
    6、2024贵阳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
    7、2024贵阳一中高三适应性月考(四)
    8、2024贵阳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八)
    9、2024贵阳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八)
    10、2024贵阳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三)
【诗歌赏析】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贺辞去了奉礼郎一职,离开长安,回到昌谷,并在同年秋天到了潞州(今山西长治)。当时张彻正在潞州幕府做幕僚,张彻是韩愈的学生,又是其侄女婿,与李贺有较多交往。李贺客游潞州往依张彻,主要是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滞留潞州期间,李贺更加了解人民的痛苦,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藩镇割据、边患不息带来的深重灾难。他有感于边塞征戍不已,写下《塞下曲》这首诗。诗中描绘了边塞马嘶的苍凉情景及战士们的思乡情怀,诗风悲壮凄凉。诗的前四句写塞下萧瑟凄凉的景象。茫茫边塞,胡角一声吹响,北风随之呼啸而来。蓟门旷地风沙,天色一片惨白。通向青海的道路高峻蜿蜒,城池仿佛嵌在空中站在城头极目跳望,但见霜满大地,皓月千里,一片荒凉。蓟门在唐朝的东北部边境,青海在西北部边境。从东到西虽然风景不同,却都是一片苍凉、萧索,条件十分艰苦,从蓟门到青海事实上含括了整个北方边塞。可想而知,面对如此不堪的景色,戍边的将士会是何等的思乡。诗人用一“引”、一“含”,将“北风”与“胡角”,“天”与“道”杂糅在一起,贴切生动,引人遐想。诗的中间四句转述军营的景色。夜晚,军营里霜露下降,旌旗在夜色里隐约可见警钟在夜间不时地响起,那声音在塞下的夜里也充满了寒意。白天远远地可清楚看见番人的甲衣,锁衔细密,状同蛇鳞。成群的战马在嘶鸣,青冢上的草也被吃得干干净净。塞下的秋天寒冷萧索,即使在军营中也是如此,“旗濛濛”“寒金”“青冢白”都是对军营环境的描写,衬托出塞下戍边战士所处环境的恶劣与艰苦。“青冢”本来是番汉人民友好团结的见证,然而坟上的草已被战马吃光,这似乎有种不祥之兆,说明边境局势已颇为紧张,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最后四句,诗人依然在写景,其景色却更加凄凉。静静的秋夜里,旄头星孤零零地挂在天边,战争的迹象已很明显。千里风沙一望无际,就连生命力很强的席箕也在发愁。军营的北边全是边荒,只有黄河滚滚出塞,流向远方。诗人通过“旄头星”暗示了战士们预感战争即将爆发,思乡情绪油然而生的心理。因为一日战端开启就意味着与家人生离死别。“席箕”之愁其实是征人心中之愁。诗的结尾悲壮雄浑,很有气魄,特别是“河声出塞流”一句,不写黄河水,却写黄河水声,将那种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场面转化为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的声音,把视觉转化为听觉,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塞下曲》全诗用语奇巧,意境苍凉悲壮,将边塞寒风萧瑟、霜飞露降、战马嘶鸣、旌旗林立的场面与征人思乡的情怀结合在一起,描绘得有声有色,动人心魄。读来颇感荡气回肠,波澜起伏。17.(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8.A金碧辉煌B息息相关C细致入微(每处1分)正确使用成语A处,此处是对《红楼梦》作概括性比喻性的介绍,且要修饰后面的“殿堂”,再结合后文“美不胜收,熠熠闪光”可知,该处所填成语应用来形容艺术殿堂光彩夺目,故可填“金碧辉煌”等成语。B处,根据后文“他出生于…家庭,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可知,曹雪芹能成为一个服饰审美大师,与他的出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故此处可填“息息相关”等成语。C处,根据后文“如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人出场时服饰的描写就十分注重细节”可知,此处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