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4新高考单科综合卷(一)1历史(新教材)答案
高三2024新高考单科综合卷(一)1历史(新教材)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2024年高考单科综合题型卷全国卷历史
2、2024年新高考方案历史
3、2023-2024新高考i卷历史
4、2024高考新高考历史答案
5、2024高三学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6、2023-2024新高考历史试卷答案
7、历史新高考2024
8、2024年高考单科综合题型卷答案历史
9、2024年新高考方案历史网络版
10、2024新高考 历史
13.D据材料可知,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取得重大发展,社会(2)一方面,康乾时期,农产品商品化;工商业市镇和商帮舆论对商人的正面歌颂也日渐流行,这反唤了社会存在对兴起;手工业生产越来越专业化;海外贸易也长期处于出社会意识的影响力,故选D项;官场风气的恶化体现的是超水;另一方面,康乾时期,人均国民收人与英国拉开差国家治理能力的下降,这与商业和商人受到重视没有直接距;经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英国则在此时率先完成工的联系,排除A项;阳明心学要求人们回归道德本心,这与业革命,实现经济转型。肯定商人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是相悖的,排除B项;据材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表中数据得出中国人均料可知,商人地位的提高是商人和商业得到社会肯定的结国民收入落后于英国,且差距在拉大;据材料二“中国在世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的份颜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14.D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编修《肇域志》时将一统志、县志和史书互相参考,内容涉及的都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得出中国制造业和GDP总量居世界领先,超过英国等欧题,这说明顾炎武关注社会现实,以经世致用思想解决社美国家。第二小问,首先表明两个结论并不矛盾,其次根会问题,故选D项;A、C两项说法绝对,排除;顾炎武没有据材料进行说明,如材料一的结论侧重于国民收入的均单纯注重历史研究,而是与地理相互参考,排除B项。数,材料二的结论侧重于制造业和GDP总量。第(2)问,15.B村料提及《本草纲目》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菇材料二“中国的制造业…远销俄国和欧美”并结合所调‘医者贵在格物”,《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学得出康乾时期,农产品商品化,工商业市镇和商帮兴起,是“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综上分析手工业生产越来越专业化,海外贸易也长期处于出超水可知,明清时期的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故选B项;“缺;据材料一表格数据得出康乾时期,人均国民收入与英乏理论思维”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国拉开差距,经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英国则在此时率受到“世界的本原是气”“格物致知”等理论指导相悖,排除先完成工业革命,实现经济转型。A项;“和谐共处”不符合逻辑,与材料提及“气’在‘天工’19.(1)趋势:水利建设明显增多;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发展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相脖,排除C项;“制约”不符速度逐渐加快;与政权变迁相关。合题意,应为“推动”,排除D项。因素:耕地面积的增加;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统治者的重16.D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商贾形象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视与相关机构的设立;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与停滞。明显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明清时期商品经(2)专制制度强化、人口增长和大规模流动、新航路开辟后济得到发展,所以社会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影响了文学作外来高产作物引进,都会影响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创品中商人的形象,故选D项;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形象发生新;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挤压原有粮食种类变化,说明时人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的生产空间;“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改革,土明清时期依然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所以,“打破‘四民)地税加重,限制了农业发展。秩序”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呈现的是明清时期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表格数据得出水利建设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但并不代表他们对社明显增多;据村料一表格中江苏、浙江的情况得出主要集会的贡献增加,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在江南地区,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结合秦汉与魏晋时期17.(1)材料二更加可信。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时代特点得出与政权变迁相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江南和下西洋年代久远;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开发的相关知识得出耕地面积的增加,经济重心南移的趋本人所立。势;据材料一“江南地区治水活动”得出统治者的重视与相(2)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关机构的设立;结合所学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得出传统农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祥的时间、次数,业生产技术发展与停滞。第(2)问,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君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主专制的强化和经济发展等得出专制制度强化、人口增长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和大规模流动、新航路开辟后外来高产作物引进,都会影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响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创新;结合所学明清农业发展的妈祖文化信仰。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挤压原有粮食种类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的生产空间;结合所学明清时期赋役制度改革得出“一条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鞭法”“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改革,土地税加重,限制了农稿,历时94年”可得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业发展。下西洋年代久远,真实性有待考证;据材料二“在福建长乐20.示例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该碑立于宣德六年思想家:李贽。(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观点:李贽是明朝后期具有一定进步思想的思想家。况”可得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更阐述:明朝中后期,面对君主专制、政治黑暗腐败的现实,具有真实性,因此,材料二更加可信。第(2)问,据材料二李贽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思想,虽然没有摆脱封从碑文记录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实物史建思想的影响,但是在此前提下阐发了君主为民理政的思料对后世记载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参考修正价值等角度分想;针对理学家空谈天理、心性、伦理道德,李贽承认私欲,祈,如: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主张自由,反对残害妇女,对理学思想形成强烈冲击;针对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统治者的重本抑商,李贽从天理的角度对商业交易予以肯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定,顺应并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总之,李贽的思想在多个方面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冲击,是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等政治、军事当时历史现实的反映,代表了当时的进步趋势,对于中华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仲。解析:紧扣设问“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选择自已最熟悉的18.(1)结论:材料一,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落后于英国,且差距思想家。若对李贽最为熟悉,则选择李贽。紧扣设问“观在拉大。材料二,中国制造业和GDP总量居世界领先,超点正确”“该思想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得出观点:过英国等欧美国家。李贽是明朝后期具有一定进步思想的思想家。阐述时,从说明:两个结论并不矛盾,材料一的结论侧重于国民收入李贽的背景、思想、评价等方面来回答。最后紧扣李贽“对的均数,材料二的结论侧重于制造业和GDP总量。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简明扼要地进行总结。高中总复·历史547参考答案与详解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