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省高三9月考试语文答案
2025届福建省高三9月考试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2024年福建高三九月质检试卷
2、福建省2024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
3、福建省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
4、2024福建高三5月质检
5、2024福建高三语文二模
6、2024福建省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答案
7、福建省2023-2024学年高三诊断性4月月考语文试题
8、2024福建省高三
9、2024福建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
10、2024年福建省九地市语文试卷
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生动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成为文学界热潮。何建明的《那山,那水》、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沈念的《大湖消息》等大量佳作,形象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人物、斯故事、斯形态、新气象,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奏响了时代之声、人民之声、文明之声。(摘编自李一鸣《何为生态文学生态文学何为》)材料二: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产生的生态文艺,以文艺作品及相关活动为载体,通过描绘优美的自然风光、刻画环境灾难中的无助与痛苦、展现生态危机下的生存困境等方法,旨在唤醒人的生态意识,让人重新思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作为交又学科,是用生态学的原则来审视文艺活动及作品,还是揭示文艺活动及作品中的生态倾向,仍无法统一。但生态文艺所内含的价值旨归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存在本体转向、“主体间性”的审美范式重塑、“返璞归真”的精神意境追求一已得到了普遍认同。现代文明社会中,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源于人的主体性被唤醒后,日渐膨胀,脱域为世界的“第一实体”,世界也因此沦落为“人为自然(世界)立法”的独裁样态。人与自然之间的衡关系被打破,温室效应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大量涌现,与生态环境问题伴随而来的是生存空间的挤压、物质资源的短缺等各种生存危机。于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旨在化解环境问题及生存危机的生态文艺,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存在本体转向和价值诉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世界存在的应然样态,也是人类生存赖以维系的根基所在,若这种和谐关系被打破,如《寂静的春天》等文学作品及《后天《灭顶之灾》等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各种生态灾难会接踵而来。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告诚人类人绝不是能够离开自然而独存的主宰者,需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生活,有序地进行生产。人的主体性的膨胀与脱域,不仅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本源样态,也使得人的审美呈现出功利化的主体性独断特质。“主体”成为审美的绝对性依据,美需要得到“主体”的衡量与检验才能显现。为此,要化解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要克服以“主体”为依据的功利化审美取向。生态文艺从其产生之时起,就以推动审美范式由人对自然的主体性独断,向人与自然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转变为己任,反对在审美过程中因主体性独断所造成的人与自然“主客二分”及自然在人类社会中的缺席,强调人与自然在审美时的交五性与共在性。在此影响下,出现了《野性的呼唤)等一批从自然他者的视角来反观人类社会的生态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多以自然为第一人称,揭示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彼此关联、有机统一,旨在去除人(主体)强加给自然的各种功利性的标签与意象,重塑人与自然交互共在的“主体间性”审美范式,进而指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主体性的膨胀与脱城,除了打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本源样态、滋生出人对自然的功利化独断审美范式外,也让人的精神世界沉溺于感官层面的物质享受中而日渐贫国。超越物欲的羁衅,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意境,是生态文艺普遍的价值诉求,这在以“自然书写”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中得以充分老显。“自然书写”多以远离尘嚣的山水、树林、荒野等自然风光为对象,在让人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接受精神的洗礼,进而萌生出对俭朴生活的向往和摆脱物欲控制的决心。例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绘了在瓦尔登湖边生活时的自然景色一宁静的湖面,茂密的树林、风中作响的白杨、林间乌崔的歌声…正是这些悠然的自然风光,让沉浸其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丰富和升华,油然而生出对摆脱物欲羁绊的期盼,这为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提供了契机。正如《瓦尔登湖》结尾部分的疾呼“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一这真理也即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存真谛。(摘编自叶华朱新福《生态文艺的三重价值归旨)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