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1号3·9月卷1·高中2025届毕业班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国考1号3·9月卷1·高中2025届毕业班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2024国考1号2语文
2、2024年国考1号5语文答案
3、国考1号2024语文答案
4、国考1号2024语文2
总之,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的终极指向,是合理秩序造就的宇宙共同体。中庸之宏大理想的实现,中庸之艰巨事业的完成,离不开显性弘道的进取精神。对儒者而言,“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一种源自“天命”的召唤,回应这一召唤,必须具备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刘静芳《“中庸”中的进取精神》材料二:《中庸》的作者致力于构建哲学思想,其动机缘于忧患意识。《中庸》表现出一种焦虑的心情。《中庸》反复引述孔子“道之不行”的话,主要是哀叹中庸之道的废弃,老百姓缺乏已久,常人不能坚守,小人则肆无忌惮。世上的一切坏事与麻烦,在《中庸》作者看来,都是中庸之道的毁坏所形成的。《中庸》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忧患精神,与中国文学的写作精神是相通的,中国文学写作精神出于忧患意识,即司马迁所说的发愤著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认为历史上的圣贤著书大抵起源于人生遭遇不幸。哲学的沉思与诗文的写作一样,大都起源于发愤之所为作也。《中庸》认为,世间之人,不管何种出身,大抵行事都是凭着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行事,以一己之见去判断,去行事,鲜有不陷于偏私与无知的。《中庸》为此极言人们达到中庸看似容易,实则极难。《中庸》作者指出,世人不能做到中庸,一种是由于不明中庸之理,朱实践上却难以做到,即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置、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孔子概叹,世人皆曰知道中庸,但是被人驱遣到了陷阱之中而不知道。可见,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世上没几个人能做到。为什么呢?原因是人们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唯圣人能够克服人性中的私欲。(摘编自袁济喜《<中庸》探:心性与审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与万物相争的现实存在着张力,儒家秉持这一理想积极进取以改造现实。B.中庸理想高远,重视“秩序”的进取,强调“关系”的进取,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同于一般的进取精神。C.《中庸》的作者出于忧患意识才致力于哲学沉思,与诗文写作一样,都重在表现人生遭遇的不幸。D.为实现中庸之宏大理想,儒者响应“不可以不弘毅”的召唤,其具备的自强不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取精神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理想越大进取精神越强,现实越差进取精神越弱。B.儒家之“仁”最基本的表现是“生生”,最主要的要求是“爱人”,其次才要求“发育万物”。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第2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