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1号4(第4套)高中2025届毕业班基础知识滚动测试(三)3语文试题
国考1号4(第4套)高中2025届毕业班基础知识滚动测试(三)3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大联考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国考1号4语文2024答案
2、2023-2024国考1号5语文答案解析
3、国考一号2024语文答案4
4、国考一号4语文答案2024
5、2023-2024国考1号语文4答案
6、2024国考1号4语文
7、2024国考1号4语文答案
8、2023-2024国考1号4语文答案
9、国考1号5语文答案2024
10、国考1号2024语文4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0.材料中画波液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A.①句运用反复,多次强调“拐弯”,可见山间道路盘旋曲折之态,给人很强的画面感。-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B②句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写出傍晚乡村的热闹,又展现了恍若世外的静谧之美。约我以仁A义回使朕功回业至回此回公亦足为国良匠G唯惜不得曰使封德彝见之,C,③句“流淌”一词写钱财像水一样连绵不绝,夸张地表现出山里经济发展速度之快。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④句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对工厂、工人面貌的夸赞,也表现了新时代山里的蓬勃之气。A.响,名词,回声,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响”用法相同。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先说“这石碴儿里有油”,又说“那一亩二亩瘠贫的山地”,前后是否矛盾?请B.任,使用,与《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的“任”意思不同。●结合原文加以分析。(4分)C夙,往日、往昔,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夙”意思不同。D.解辫,旧时少数民族多结发辫,解辫谓改用汉人服饰,以示归诚。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想要施行教化,以封德彝为首的朝中大臣都反对,只有魏征坚决支持,太宗听从魏征的话,实现了国家安宁。9.贾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鄙弃“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些花花草草…小巧甜腻”的文B.在论证“人渐浇讹”这一观点时,封德彝等人举了秦,汉统治者教化失败的例子来佐证,断言魏风,请结合本文谈谈贾凹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6分)征没有认清形势。C魏征既有远见卓识,又为人谦逊,当太宗自比为玉,将他比作打磨美玉的良匠时,他没有贪功,而是恭敬地道谢。%D.王夫之既举了诸多名人作反例,又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增强说服力,也有对具体朝代的分析,论据翔实,论证有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期月而可,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宗曰:“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公对曰:“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太宗深纳其言。右仆射封德彝等,成共(2)朕能任公,公称所委,其功独在朕乎?何故饰让也。非之曰:“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魏征书生,不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乱国家。”公曰:“若言人渐浇讹,不返淳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邪?”德彝竿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太宗力行不倦,三数年间,契丹、珠将内附,突厥破灭,部落列为编户。太14.王夫之反驳了“三代以还,人渐浇讹”之说,他认为三代以后民风不好的原因在于什么?请概括说宗每谓侍臣曰:“贞观之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王道,唯魏征劝我而已。我从其言,不过数明。(3分)载,遂得华夏安宁,远夷宾服。此皆魏征之力也。”又复谓公曰:“玉虽有美质,在石间,不值良王球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碰,约我以仁义使朕功业至此公亦尽为良匠唯惜不得使封德舞见之”公再拜,谢曰:“匈奴破灭、海内康宁,自是陛下威德所加,实非群下之力;但喜逢明圣,不敢贪天之功。”太宗日:“朕能任公,公称所委,其功独在朕乎?何故饰让也。”(节选自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有删改)材料二:封德彝曰:“三代以还,人渐浇讹。”象、鲧、共、骇、飞廉、恶来、楚商臣、蔡般、许止、齐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封、鲁侨如、晋智伯,岂秦、汉以下之民乎?子日:“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春秋之民,无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翻异于三代之始。帝王经理之余,孔子垂训之后,民固不乏败类,而视唐、虞、三代帝王初兴,政教未乎广陵别薛八【注)孟浩然之日,其愈也多矣。战国之末,诸侯狂逞,辩士邪诬,民不知有天性之安,而趋于浇,非民之固然也。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秦政不知而疾之如寇,乃益以增民之离叛。隋文不知而防之若雠,乃益以增民之陷溺。逆广嗣之,宣广陵相遇罢,彭蠡泛舟还。装淫长佞,而后民争为盗。唐初略定,夙未除,又岂民之因然哉?以太宗为君,魏征为相,聊修仁义之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文,而天下已帖然受治,施及四夷,解辨归诚,不待尧、舜、汤、武也。垂之十余世而虽乱不亡,事半功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倍,孰谓后世之天下难与言仁义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标点有改动)【注】此诗是诗人自吴越还乡,途经广陵遏见友人薛八时所作。型盟1高考领航指·语文2一3
本文标签: